一、請說明精神病理社會工作評估的內容包含哪些?(20%)
(一)疾病因素:包括診斷(diagnosis)、預後(prognosis)與後遺症。
(二)個人因素:包括病人的發展階段,以及與年齡性別有關的任務、地位與角色,情緒的、心理
的特質,社會的與文化的特性。
(三)人際因素:包括家庭發展階段與相關任務,溝通與關係過程,結構性的角度。
(四)環境因素:包括物質與社會環境的障礙與資源。
(五)文化因素:種族、族群、社會階段、宗教與職業所產生的文化規範、文化價值、文化目標與
對疾病的態度。
(六)綜合因素:以上五種因素交互影響而產生新的壓力,或產生無法(或可以)適應的資源。
二、請畫出自己的家系圖(至少三代)(20%)
請依自己家庭狀況繪製 |
三、請說明精神病理社會工作的出院規劃的目的為何?及如何進行。(25%)
(一)出院規劃的目的:
1.成功的出院規劃是一種核心的、協調的、跨領域的過程,它的目的在確保每個病人能夠得
到持續的照顧。它反應病人與家人的內在與外在的、社會的、情緒的、醫療的與心理的需
要以及資產。
2.病人如何出院,與他們即將接受的追蹤服務牽涉很多的精神醫療的專業人員,而協助病人
與其家庭設定目標與充分運用他們的優勢,並將它們轉化為實際的、協調的方案,不僅是
社會工作的基本技巧,亦是精神病理社會工作中出院規劃之目的。
(二)出院規劃之進行:
1.出院規劃者在出院前夕與出院後,都應該提供病人與其家人情緒性的支持。
2.協助其家人選擇財務上適合他們的方式。
3.讓病人調適自己新的自我意象。
4.協調社區資源可以在出院後提供照顧。
5.將家庭轉介到可以持續協助他們的教育團體。
四、請說明生態系統圖的功能。(10%)
(一)生態系統理論:
要說明生態系統圖就必須先了解生態系統理論,生態系統理論為了瞭解個案的複雜性,並避
免過度簡化,從互相關聯的與多層面的現實中觀察個案現象(這個人與環境)。它是一種以
個案為中心提供概念性的界限,並針對個人、家庭、團體與社區處遇的相關參數進行詮釋。
(二)生態系統圖的功能:
1.生態系統圖是用圖示的方式,澄清某一個界限內,以這個個案系統的焦點,來整體觀察個
案的相關元素。
2.生態系統圖所呈現的就是這個人在這個環境中的相關元素,生態系統圖的使用,使人在觀
察個案現象時無法將人與環境分離,這將有助於觀察者真正了解,個案與其環境的所有正
面關係及負面關係。
五、名詞解釋:精神健康結案自我分化三角關係
防衛機轉(25%)
(一)精神健康:
人類的精神健康包括五大要素:
1.精神健康是指能夠自我接納,與旁人愉悅相處,以及均衡地處理生活中的各種需求。
2.人人皆有免於恐懼,不受剝奪,以及不受侵害的精神健康權利。
3.建立免於恐懼與合乎精神健康的環境,是指每一個人內心的渴望,也是每一個人的權利和
責任。
4.要喚醒和增強每一個人對精神健康的自覺與共識,以形成人類精神健康的目標。
5.公共精神健康的重要性,須藉由制定相關的社會政策以改善足以妨礙人類精神健康的惡質
環境。
(二)結案:
結案是社會個案工作的最後一項程序,是指社會工作者與受助者專業關係結束的處理工作。
在結案階段,包括中止對案主的服務,有時也伴隨著轉移或轉案與結果的評估。這些過程會
受到組織因素的影響,如精神機構設施的功能、病人短暫安排、付費的要求、所服務對象的
特性、協助病人的方法與案主暨工作人員間關係的影響。
(三)自我分化:
1.波恩發展自我分化量表來看人類行為的感覺與思考兩種最重要變數的交互作用,主要之目
的要將情緒的運作與疾病或病理產生聯結。另外,他解釋自主的兩種能力(指為自己多著
想的能力與為別人多著想的能力),來彰顯彼此融入。
2.波恩認為個體「自我分化」的程度反應一個人區分他在理智與情感歷程的能力。也就是個
體分化的程度,可由他的行為不受情感影響的程度來表現。如果個人在思維與情感之間達
到最大的融入,那麼他的功能發揮是最差;他們可能被自動化或無法控制的情緒反應所擺
佈,甚至在低焦慮的情況下,功能發揮也會不好。
(四)三角關係:
1.波恩一方面強調自我的整合程度,同時也強調個人與他人關係的情緒張力。例如,當夫妻
想要平衡他們的親密或獨立的需求時,夫妻一方或雙方都可能產生焦慮。他認為雙方融合
的程度越高,雙方就越難找到都滿意的平衡。
2.為了解決這種焦慮關係,其中一個方法就是要納入另外一個成員形成三角關係,建立三個
人的互動關係。而家庭融入的程度越高時,三角關係就越強烈。而家庭分化最差的人,特
別容易因為要減低緊張而因此受到傷害。
(五)防衛機轉:
是指自我用來保護自己的一些心理策略,以避開正常生活過程中所會面臨的焦慮和衝突,亦
即個體為求減少因超我與本我衝突而生的焦慮,形成一些改變本質的行為,因此防衛機制是
可以減緩壓力所造成的情緒衝突,提供一個緩衝時間,讓個體得以處理生活的創傷,有助於
面對無法解決的損失或傷害,所以如果不是為了把逃避現實當作一種生活方式,則防衛機制
並非病態,反而具有調適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