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屬於任何人的愛情魔幻戰爭小說

 

公民社會(二)

科目:公民社會(第二次作業)

一、哪些原因使得媒體難以實現「公共領域」的理想。(第七章)
 ()國家、黨、政、軍影響:
  1.大眾傳播媒體的影響之大,受到國家的重視,因此國家對於不同媒體便採取不同的管
   制方式。例如台灣在解嚴之前,政府以五禁(限張、限證、限印、限紙、限價)的方
   式管制報業。
  2.政黨介入,媒體成為某一個政黨的傳聲筒,多元意見無法在媒體上呈現,公眾無法獲
   得足夠、完整的訊息,無法理性地辯論與討論,便無法在資訊充分的情境下參與公共
   議題或政策的制定。
 ()市場影響:
  1.過去20多年來,世界上多數國家所遭遇到的處境很相似,掌控大眾媒體的力量由政治
   轉變到私人企業財團。哈伯瑪斯在1962年便已洞識到公共領域受到侵蝕的過程,他發
   現商業媒介非但無法扮演公共領域的角色,甚至還破壞了公共領域作為提供理性辯論
   與政策決定的空間。
  2.哈伯瑪斯以及之後研究公共領域的學者,對於現代大眾商業媒體的角色觀察,顯現出
   幾個重點:媒體在所有權上被壟斷、媒體的內容因所有權壟斷也跟著被限縮、廣告與
   政治顧問公司包裝的議題侵蝕了媒體空間、媒體為了增加商業利益而獨尊收視率並製
   作迎合大眾口味,但不一定有助於公共領域發展的節目。凡此種種,都造成了大眾商
   業媒體難以扮演理想型公共領域的角色。
 ()所有權壟斷:
  1.壟斷意指市場被少數一家或少數廠商所擁有,市場上的選擇很有限,因為缺乏來自其
   他廠商的競爭,壟斷的廠商便可以自行決定價格,或自行決定提供的商品內容,消費
   者在沒有其他選擇替代下,只能接受壟斷廠商所提供的產品。
  2.前述壟斷的情形如果發生在媒體,媒體壟斷的結果,新聞媒體勢必無法提供多元客觀
   的新聞給閱聽大眾,閱聽大眾自然也無法在足夠且多元客觀的資訊下,理性討論並爭
   辯公共事務;亦即媒體壟斷將影響新聞自由,進一步傷害公共領域的實踐,使公民社
   會難以運作。
 ()獨尊收視率:
  1.媒體在商業化並過度注重收視率的結果,恐導致新聞為吸引閱聽大眾而走向羶腥色,
   讓新聞去政治化,使新聞偏向個人話語及戲劇化,減少攸關公共利益的新聞內容。
  2.談話性節目以議題設定的方式,引導閱聽大眾接受非中立客觀的內容,或者提供假中
   立客觀之名,卻難以查證是否屬實的內容,再配以來賓或主持人以誇張的、說故事的
   方式引起閱聽大眾激昂且不理性的情緒,在這樣的媒體情境與媒體內容下,閱聽大眾
   難以理性地爭議並討論與公共事務有關的議題。
 ()業配新聞:
  1.近年來在商業利益的考量下,新聞媒體的業配新聞現象受到諸多質疑。「業配」指的是
   業務配合,是一種置入性行銷,販賣報紙版面或新聞時段給廣告主,以收取廣告費用,
   更甚者,以新聞報導的方式撰寫廣告文,將廣告新聞化。
  2.政黨與商業組織都可能以下廣告的方式與媒體合作業配新聞,這種新聞業配的內容,
   透過各種方式滲透到新聞等相關節目中,結果就是導致閱聽大眾接收特定團體所提供
   的特定議題及資訊。


二、社交媒體對公民社會帶來哪些正面與負面的影響?(第八章)
 ()社交媒體對公民社會的正面影響:
  1.無時間性的時間:
   網際網路的最大特色之一是「無時間性的時間」,這是科技愛好者愛慕科技發展的原因
   之一。這個概念意指時間失去了時間性,網際網路可以儲存訊息,讓我們可以決定何
   時閱讀這些訊息,網際網路所提供的即時通訊也可以讓使用者決定何時回應。
  2.流動的空間:
   網際網路的最大特色之二是「流動的空間」。在網路社會中,空間是流動的,沒有具體
   的範疇,空間是由電子交換的迴路所構成。例如我們可以坐在房間的電腦前,按按幾
   個鍵,就完成金融交易。這種網路社會所具備的「無時間性的時間」及「流動的空間」
   讓我們可以在同一個時間看到來自全球不同地方正在發生的事件,也讓我們不用出門
   即可以完成在不同物理空間所進行的事。
  3.提升資訊的接近性:
   過去在傳統時代倚賴代議制度的民主治政,因為網際網路的發展,讓所有人都可以接
   近資訊,甚至可以線上投票。樂觀主意者認為,網際網路的發展帶來直接民主,在網
   路發展的早期,可以透過網路論壇的形式達成,有意願參與者,直接進入論壇發表意
   見,而且論壇也是基於對某個議題所設,可以說是某種公共領域,市民在其中發表意
   見、理性討論,實現公民社會的精神。
  4.便利性與匿名性:
   網際網路的出現,個人或群組的資訊往來,不需要再透過有形的紙本傳遞,節省下許
   多時間,資訊接收者不需要像接電話般地守在話機旁邊與來電者即時回應,可以選擇
   方便的時間或地點回信即可。同樣地,個人與團體對於公共議題的討論也更為即時、
   方便、直接,甚至可以在匿名的狀況下表達意見,免去來自於其他異見者的質疑與攻
   訐。
 ()社交媒體對公民社會的正面影響:
  1.網際網路的無政府狀態:
   網際網路的匿名性,讓發言者隱匿在螢幕後面發表不實言論而不會被究責,因為只要
   使用代號即可上網發言,隱藏真實身分,發言者可以規避因誹謗而可能受到的刑責,
   因而透過匿名去散布假消息以試圖影響其他網民。
  2.沉默螺旋效應:
   網際網路也可能帶來民粹或造成傳播理論上所談到的「沉默螺旋」效應。沉默螺旋係
   指,當人們感知到大眾的意見與自己不同時,會選擇隱藏自己的意見,相反地,如果
   人們感知到大眾的意見與自己相近,對自己有利時,就會主動表達意見,時間一久,
   表達意見者的造勢越強,保持沉默者越來越失去言論空間,強者在民意的螺旋中往上
   升,緘默的聲音最後漸漸消失不見。
  3.沉默螺旋效應對公民社會的不利性:
   例如媒體的宣傳效果會造成某位候選人的聲勢高漲,讓選民以為該位候選人呼聲很高,
   當選希望濃厚,使得原本有意支持對手候選人的選民因為擔心與主流民意悖離,害怕
   被疏離,所以選擇不出聲。這樣的結果,也不符合網際網路扮演公共領域以促成公民
   社會的期待。


三、全球化的問題有哪些?(第九章)
 ()自然環境的負荷過重:
   除了資源濫墾濫用,可以再生的資源越來越短缺之外,還包括全球廢棄物難以處理,
   亦即有毒的廢物再生(淨化)過程的緩不濟急,或者根本毫無可能解決。這些有害廢
   棄物等,更進一步造成自然環境負擔過重。
 ()大規模的貧窮之蔓延:
   全世界有五分之一以上的民眾活在絕對貧窮裡,三餐不得溫飽。更不用論及到衣服、
   居住、行動之供給的不足。更有相對貧窮之說詞,例如偷渡、移民於富裕社會,變成
   新社會不適應者、邊緣人等。而這些種種的貧窮產生,更是造成全球問題的產生。
 ()大量毀滅性武器的擴散:
   毀滅性武器的存在,以及伴隨而來的集體暴力施行的潛在危機。冷戰的結束固然減少
   核子武器對抗的危險性,但對於爆發核戰的威脅卻未能減到最低的程度。3
 ()犯罪轉移及疾病傳播:
   網路犯罪、傳染病的擴散、跨界污染問題,以及販賣人口、毒品及武器等,使國與國
   之間面臨了更多極待共同解決的問題。
 ()M型社會嚴重化:
   網際網路的發展,快速改變了全球的經濟格局,同時打破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傳統格
   局。其中,通訊革命在國與國之間所產生的效應,顯然有極大之落差。此乃導致國際
   社會所謂貧者越貧,而富者越富的情況。


四、請簡述傳統發展觀的問題點所在。(第十章)
 ()傳統發展觀-現代化理論:
  1.現代化理論流露出強烈的西方中心色彩,這個理論暗示開發中國家若想追求成長或進
   步,就必須跟隨西方國家的腳步,主動融入西方建立的全球化市場,並從個人物質生
   活的提升與自我發展的實現著手。
  2.在這樣的想法下,不難想見人們會努力把河流開發為灌溉渠道,把草地推平蓋成高樓
   大廈。總之,在現代化理論之下,大自然被看成一處正在等待開發的「荒野」,而自然
   之所以存在,就是因為它是人們開採資源的地方。
  3.環境論者認為,一個自私自利汲汲營營於金錢和財貨的社會,不見得是一個好的社會,
   與其為了追求生活水準而去破壞自然生態,還不如追求生活品質。易言之,我們應該
   重視的是整體、公共生活的提升,而不是專注在個人財貨多寡之上。
 ()人類中心主義:
  1.人們的慾望常是無止境的,因此社會須要不斷進行開發與資源的獲取,才能確保生產
   與消費不會停滯。如此的觀點,傾向把自然看成是:人類追求經濟發展與各項欲求滿
   足的工具。這種以人類為主要考量的想法,在學說上稱之為「人類中心主義」,一旦採
   取人類中心主義的觀點,我們很容易就會忽略其他物種與其他生命或生態形式的需求,
   而造成生態環境的損傷。
  2.採取「人類中心主義」此種工具價值的人,主要是從人類本位的角度出發,一般會比
   較傾向認為當人們有經濟上的需要,就可以破壞自然,這對於環境的維持及保育,具
   有相當大的傷害。
 ()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反思:
  1.除了人與自然的關係之外,我們必須意識到西方社會之所以能夠快速發展,很大部分
   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把污染和資產的開採轉移到了落後國家。因此,開發中國家的自然
   資源與勞工受到了已開發國家的剝削,而後進國的各項資源乃至文化也都會受到先進
   國家的宰制和影響。
  2.由於西方近百年的高速發展,我們很容易就會以為現代化、甚至西化是唯一的一條路。
   但事實上,西方以大量消費為核心的社會構造,並不見得在本質上優於非西方社會。
   因為很多在地的資源利用方式,可能更能促使人與自然的關係趨向均衡,這樣的生活
   方式也許更值得我們去追求。


五、災難可以區分為哪些類型?(第十一章)
 ()自然危害:
  1.地球內部構造相關危害:
   此類危害導因於地殼的移動,例如地震、火山活動、海嘯等,甚至排出有毒之氣體。
  2.大規模運動危害:
   此類危害來自大量或是大型物體,受地心引力影響,產生劇烈的向下運動,以及非地
   震所引起的大規模的地表收縮或擴張,例如:山崩、落石、土石流、雪崩或是岩溶塌
   陷等。
  3.水文危害:
   水文危害包括缺少或是過多的水造成的危害,包含洪災、沿岸侵蝕、土壤侵蝕、土壤
   鹽鹼化、乾旱以及沙漠化等,其中洪災可以說是全球最常見的災難。
  4.氣象危害:
   氣象危害與天氣的型態有關,是影響範圍最廣的自然危害,受到氣溫、風速、濕度等
   各種複雜因子影響,這類危害包括颱風、季風、龍捲風、暴風雪、霜害、熱浪、沙暴、
   雷雨、大霧以及近年來常聽到的聖嬰和反聖嬰現象等。
  5.生物及健康有關的危害:
   所謂的生物危害,泛指肇因於動植物及人類疾病相關危害,來源危括細菌、病毒、污
   染物、化學物質、毒物等,各種動植物的流行性感冒均屬之。例如2003年在台灣造成
   重大衝擊的SARS疫情,以及每年夏天所流行的登革熱疫情等。
  6.其他自然危害:
   其他不屬於上述分類項目的其他自然危害,包括隕石、自然毒害、太空天氣(發生在
   外太空但對地球有影響的自然活動,例如太陽閃焰)、動物攻擊等。
 ()科技危害:
  1.交通危害:
   交通危害已經是世界各地普遍可見的科技危害之一,包含交通建設危害、空難、火車
   事故、道路事故、海上事故等。
  2.基礎設施危害:
   係指重要維生服務系統,或任何服務大眾的資產相關的損害,包含停電、網路中斷、
   供水系統失能、供氣系統損毀、水壩潰堤、食物短缺、金融危機等。
  3.工業危害:
   導因於工業或是工業化過程的危害,包含有害物質的加工及存放的相關問題、原物料
   提取的相關問題,例如:礦災或是工業重金屬污染等。
  4.建築火災及倒塌:
   建築火災與倒塌造成的傷亡,這是人類社會最常見危害之一,所造成的損失遠勝於其
   他危害的總和。
 ()人類行為與政治危害:
   此等危害來自於人們有意識的決定所導致,大多為反社會行為,例如恐佈主義、炸彈

   攻擊、生化攻擊、核武、戰爭、種族屠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