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屬於任何人的愛情魔幻戰爭小說

 

生死心理學(二)

科目:生死心理學(第二次作業)

一、請說明兒童死亡教育的三個法則?(20%
 (一)教育:
    目的是為了幫助兒童提高對生活經驗的自我效能感與熟練感,而首要目標是教育兒童以平
常心面對死亡,讓他們了解死亡與失落是生活中正常的一部分。並且務必要坦誠分享並簡
要說明事實,切忌迴避或模稜兩可的說詞,造成兒童的誤解。
 (二)溝通:
    不論何時、何地都保持溝通管道的暢通,不但要傾聽兒童所說的話,也要經由兒童的行為
    來了解他們沒有說出來的話。學者認為只要兒童相信他們談論死亡、失落與悲傷的感受會
    被接受時,就會直接或藉由遊戲表達。所以成年人切忌因為害怕或抗拒而喋喋不休,以填
    滿令人不舒服的沉默,或是選擇避而不談,這樣會逼使兒童找尋不可靠的分享對象。
 (三)認同:
    認同是承認經驗而不批判的一種行動。兒童經歷所愛的人死亡時的情緒,經常是強烈的憤
    怒摻雜著許多的悲傷與受創的複雜與混亂的感受。這些真切的感受需要成年人的協助來加
    以釐清、指認、理解與適當的命名,以使兒童在生命中能夠理解與接受自己的這些負向情
    感,做為成長的一部分。

二、請簡述罹患致命疾病青少年的困境?(20%
 (一)覺得自己的分量降低:
    青少年罹病之後,身體變虛弱,精力與外表也變差,無法再過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所以
    會懷疑別人對待自己的方式與態度之所以不同,是因為自己在世界上的分量降低了,而渴
    望回到從前。
 (二)對外表形象感到羞辱:
    因為治療疾病而引起的副作用或後遺症,例如掉頭髮、肢體的切除、體重的變化等,都會
    讓最注重外表吸引力的青少年感到羞辱與沮喪。很可能因而採取孤立與自我設限的因應方
    式。
 (三)喪失自我控制感:
    經常因為罹患重病而無法離開家人,且無法建立渴望的獨立生活方式,而感到沮喪。有些
    時候,甚至連基本的自我照顧都必須仰賴家人或醫護人員,而感到尷尬。失去這個年齡層
    最想得到的獨立與自我掌控能力,所引起的挫折與無力感,經常會以憤怒的情緒作為發洩。
 (四)遭受同儕排斥:
    有些學校的同學、朋友和他們的父母,會因為害怕受到傳染,而排斥與罹患重症的青少年
    來往,有時候甚至治療已經結束了,仍是如此。而家中的手足也經常因為害怕罹患同樣的
    疾病,加上父母的注意力全部都放在罹病者身上,讓他們遭受較差的待遇,而對罹患重症
    的青少年懷有敵意,也會因為這種敵意而感到罪惡感,手足之間的關係也因而變得疏離。
 (五)與不確定感共存:
    因為青少年已有成熟的死亡概念,所以當他們面對死亡時,更確定即將失去未來的生活目
    標,但對於治療結果的不確定感,讓重症青少年只得過一天、算一天,有些重症青少年會
    選擇破壞與同伴的關係,避免同伴因自己死亡的分離而感受痛苦。他們也不希望被同情,
    最怕有人因為同情而陪伴在身邊。

三、請定義「成年」(5%);針對成年的發展危機,分別簡述之(15%
 (一)成年的定義:
    1.生物學的觀點:指的是身體各器官都已成長完成,並具有生殖能力的個體。
    2.心理學的觀點:指的是心智、情緒與社會行為都已經成熟的個體。
    3.社會學的觀點:指的是能夠扮演成人角色、盡到成人責任與義務的個體。
    4.法律的觀點:指的是能夠享有法律上所規定的權利,並盡到各種規定義務的個體。
 (二)成年的發展危機:
    1.親密對孤立(十八歲或廿五歲至四十歲):
     (1)主要的任務是發展「親密」的人格傾向,而不至於消除「孤立」的人格傾向。這階
段經常會自問的話是:「有人愛我或需要我嗎?我應該跟別人共享人生還是獨自過活
?」
     (2)發展不順利可能產生的情況:
       j不良發展-亂愛:
        如果親密的傾向太多而孤立的傾向幾乎不見,就會出現艾瑞克森所稱之「亂愛」,
        特別是指那些親密關係太自由、太容易、太沒深度的親密關係。
       k惡性發展-排斥外來者:
        如果成年人的平衡是往孤立傾斜太多的話,他們就可能會排斥愛情、友誼、社會
        之情。他們營造某種恨意,來補償自己的孤獨。
    2.生產繁衍對頹廢遲滯(約四十歲至六十歲):
     (1)其實這一段時間很難明確地加以界定,通常這段時間,我們正積極地養育孩子。主
要的任務是發展「生產繁衍」的人格傾向,而不致於消除「頹廢遲滯」的人格傾向。
這階段經常會自問的話是:「我會生產一些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嗎?」
     (2)發展不順利的情況:
       j不良發展-過分擴張:
        有些人太想要有生產力了,以致於無法再有剩餘的時間保留給自己,也無法休息
        和放鬆,艾瑞克森將此稱之為「過分擴張」。
       k惡性發展-拒絕:
        如果中年人的平衡是往頹廢遲滯傾斜太多的話,他們就可能會不再參與社會活動
        或做出任何貢獻。我們因為參與社會做出貢獻所獲得的「生命的意義」,他們也就
        得不到了。

四、請說明成人重症病患的任務與因應(20%
 (一)生理層面:
    1.任務:不論在家或在醫院,都應該讓病人盡量積極參與決策,由自己來決定如何滿足身
     體及醫療照護的需求。
    2.因應策略:
     (1)接受身體的現況:接受目前這個時刻的你、你的身體狀況,以及自己的命運。
     (2)預期體力的衰退:
       j要有心理準備,自己經常會覺得體力的衰退情形來得太快。
       k往後要準備花更多的時間來做事,因為做事情將會越來越困難。
       l在需要別人協助的時候,要勇於求助。
       m不要被身體和病痛絆住:身體只是個人的一部分而已,並不是全部。
 (二)心理層面:
    1.任務:
     (1)調適自己的失落:藉由宗教、家屬與醫護團隊所獲得的支持,不斷調適自己的心態。
     (2)心理上的安全感:營造愛與尊重的環境,擴大瀕死者的安全感。
    2.因應策略:
     (1)妥善處理挫折感:即使將來無法自己拿東西,也千萬別灰心喪志或氣惱。
     (2)妥善管理壓力與情緒:病情加重或發作時,會倍感壓力,最好預先想個能在壓力下
       妥善控制自己情緒的方法。
     (3)珍惜剩餘生命和機能:因為再度喪失身體某部分機能而痛哭之後,務必珍惜所剩餘
       的生命和機能。
 (三)社會層面:
    1.任務:
     (1)分配時間及能量:規劃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與精力來完成哪些未竟事務。
     (2)完成未竟事務:盡量解決尚未完成的擔心與煩惱的事。
     (3)安排身後事:財產的分配、遺體的處理、安葬的方式、期望的告別儀式等。
    2.因應策略:
     (1)回顧往事:
       j可以緬懷過去,但不要沉溺於過去。
       k要從往事中學得教訓,學會原諒自己,寬恕別人,也懇求別人的諒解。
       l善加利用在生命當中所遭逢的所有經驗,用來保持你的鎮定自若。
     (2)積極度日:
       j熱情投入感興趣或是在意的事物。
       k要設法讓自己覺得是個有用的人。
     (3)善待自己:
       j要喜愛、同情、善待自己。
       k雖有部分隱私因需要而無法維護,但應設法維持自己的內在隱私。
     (4)社會支持:
       j不論對待別人或自己,都要寬宏大量,做個大度正直和友愛的人。
       k為自己儲備一個支援體系,結合那些關心自己或自己所關心的人。
       l大方接受他人的愛和關懷。
 (四)靈性層面:
    1.任務:
     (1)確立個人的生命意義:確認對個人而言,生命意義的核心價值。
     (2)建立超越死亡的永恆:藉由宗教信仰的教義與儀式,確認自己與家屬如何做,可以
       讓自己走得安詳、充滿希望。
    2.因應策略:
     (1)掌控心靈和情感:設法對心靈和情緒有日漸增強的掌控力,來彌補身體其他部分日
       益失去的掌控力;心懷希望,但不要昧於實情。
     (2)建立內在寧靜:
       j設法建立內在情感或精神上的寧靜,來平衡身體上的痛苦。
       k不論何時,都應該學著接受「現實的自己」。
       l有時需要處理矛盾的情緒,因為自己可能會變得反覆無常,這一會兒想要活下來
        ,下一刻卻只想尋死。
     (3)建構心靈歸屬的管道:
       j如果可能,找出一個能感到慰藉的靈修法門。
       k找出具有神性、神聖或聖潔的標的,並且以自己的方式了解它、信仰它。
       l尋找生與死的終極答案,但要有心理準備可能會找不到答案,目的只是要好好享
受尋找的樂趣。
     (4)思考死亡:
       j生、死之間的距離其實不如我們想像的那麼遙遠。
       k應該感恩上蒼,讓你有時間學習如何死亡。
       l找一些朋友一起追尋心靈慰藉,會比較容易適應追尋心靈歸屬的道路。
       m先得學會如何活著,才知道如何面對死亡;先得學會如何坦然赴死,才知道如何
        好好活著。

五、影響銀髪族死亡焦慮的因素,請分別簡述之?(20%
 (一)生命意義感:
    1.生命回顧會降低對死亡的否認。
    2.過去生命的滿意度與死亡接受度有顯著的相關。
    3.統整往事的長者比未統整者來得健康,也較為快樂。
    4.擁有生命目的與有意義的人,會有較少的死亡恐懼,對死亡也會比較正向、比較能接受。
    5.生命缺乏目的感與方向的人,會有比較高的死亡焦慮。
 (二)主觀幸福感:
    1.自認為越幸福的銀髮族就越不害怕死亡,死亡焦慮也會越低;但如果自認為越不幸福的
     人就越害怕死亡,而越容易承受死亡焦慮之苦,甚至會造成心理壓力與憂鬱的現象。
    2.自認為越幸福的銀髮族死亡焦慮越低,就越不會逃避死亡,也越不會承受內心的痛苦。
     反之,越不敢面對死亡,而想逃避的人,想逃避而無法逃避的焦慮會更嚴重。這種人不
     但不容易幸福,而且很可能還會產生心理上的痛苦。
    3.認為自己越幸福,表示越能夠將死亡看成是與生命並存的現象,或接受死亡是無可避免
     的現實,有這樣的態度的銀髮族,可能會被激勵來讓生活盡可能地充滿意義與圓滿,也
     越能夠享受身心的健康,可以盡情發揮全人的力量,創造個人與群體的幸福,當然也越
     不容易產生死亡焦慮。
    4.認為自己越幸福,意味著越能接受死後仍有生命的存在,這樣的銀髮族,會認為現在的
     努力都不會因為死亡而消逝,不但越能夠正向接受自己的死亡,也越能夠積極創造自己
     在世時的幸福,當然比較不容易產生死亡焦慮。
    5.認為自己越幸福,越能夠接受現世的生活,積極地為自己與群體創造存在意義與價值,
     這樣的銀髮族當然不可能會認為現世是痛苦的深淵,而想要藉由死亡來逃離這些痛苦的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