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屬於任何人的愛情魔幻戰爭小說

 

品德教育(一)

科目:品德教育(第一次作業)



一、只靠法律維持社會秩序代價太高,請舉一實例佐證說明之。
 ()即使執法者有道德,能夠公正廉明、不畏權勢的執行法律,我們仍然不能只靠法律來維持社
   會秩序,因為完全用法律制裁的方式強迫人民守法,執法的代價會非常高,只有建立一個像
   警察國家的社會,才可能徹底執法。
 ()例如,亂丟垃圾的行為,如果不靠道德而靠法律,我們需要多少的執法者才能達到制裁的效
   果?雖然亂扔垃圾有相關的罰款規定,但要有效徹底根除亂扔垃圾的行為,只靠警察取締真
   的做的到嗎?如果只靠法律杜絕亂扔垃圾的行為,我們至少要有500萬名的警察執行這項勤
   務,因為任何一個隱秘的地方都需要警察站崗,才能嚇阻潛在的違規者。
 ()如果我們不考慮道德只講執法,我們需要為數眾多的執法者,才能嚇阻亂扔垃圾的行為;又
   如果每一樣可以改善我們生活環境、創造和諧社會的行為,都必須用執法的方式才能達成,
   我們必須變成到處都是警察的社會,這不但代價過高,而且也是一個荒謬至極的社會。


二、道德是相對或是客觀,請發表您的看法。
 ()道德相對論的挑戰:
   1.道德相對論認為,並不存在一個普遍的道德原則,可以適用於所有的社會,某一個社會認
為道德上對的行為,另一個社會可能認為是錯的。這樣的主張乍看之下似乎是正確的,人類
社會確實存在各種不同的道德實踐,不同社會的道德標準常常並不相同。
   2.即使是相同的社會,我們彼此對於道德問題的爭論似乎也是無解,例如:該不該建立核電
    廠?死刑是否應該廢除?墮胎或安樂死是否違反道德?這些問題的支持者和反對者都可以
    提出相當有力的理由,為自己的立場辯護,但是雙方顯然都無法說服對方。
   3.所以,道德判斷的差異在於:不同的人對相同的行為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由於情緒不同
    並不能產生爭論,因此對於道德價值的爭論就不可能產生。
 ()道德客觀主義:
   1.當代倫理學者波宜曼企圖證明道德客觀主義,認為只要能夠證明至少有一個客觀的道德原
    則,規範所有的理性人,就可以證明道德相對論的主張是錯誤的。
   2.波宜曼認為,每一個適當的道德,都必須包含一組客觀原則,可以稱之為道德的穩定核心,
    這個核心是建立在人性的共同需要和欲望之上,所以從這個核心衍生出來的次級道德原則,
    可以隨環境、信仰、傳統而不同,但是基本原則卻是不變的。
   3.根據波宜曼的論證,並不是「存在就是真理」,有些道德原則對於實現道德的目的並沒有幫
    助,這些原則必須加以修正或提棄。例如:中國古代要求女性不能拋頭露面、嚴格遵守三
    從四德、甚至纏足等,這些道德規定和想法顯然不利女性的自我發展,所以違反提升人類
    幸福的目的,因此這樣的道德規範顯然並不適當。
 ()結論:
   如果人性是共通的,我們永遠可以依據道德之目的,檢驗任何一種現存的道德實作是否合理,
   從這個角度來看,道德相對論的主張,似乎是一個對人性、道德本質理解不夠深入的主張,
   因此很難站得住腳。



 三、請舉一實例或歷史人物故事,說明道德的內在制裁。
  卡夫卡指出,內在制裁分消極和積極兩種:
 ()消極的內在制裁:
   1.消極制裁是指:人會因為做錯行為而產生罪惡感,以及因此而造成的心理痛苦,我們在社
會化的過程中建構這種心理傾向,透過社會教化鼓勵這種傾向的發展,因為這樣可以防止
個人的錯誤行為。而且一旦養成這樣的品格傾向,將會增加不道德的代價,而使得行為者
在計算利益時,也會發現從事合乎道德的行為比較有利。
   2.例如,一個想要以縱火行為詐領保險金的人,除了必須考慮冒著被關的危險外,還要遭受
    罪惡感的折磨。所以在外在制裁加上內在制裁,即使不是一個懲罰性的社會環境,也可以
    達到相同的效果。
 ()積極的內在制裁:
   積極的內在制裁稱為「道德的滿足」,道德人常經歷過這種滿足,認為是人所能得到最大的愉
悅。俗話說:「助人為快樂之本」就是這個道理,一個違反道德者所沒有計算到的,就是從事
道德行為所會得到的心靈愉悅。
 ()內在制裁就是品德:
   事實上,卡夫卡的內在制裁就是品德,當一個人養成某種品德之後,如果從事違反該品德的
   行為,他的心裡會感到不舒服。例如,一個深信遵守交通規則是公民基本義務的人,當他半
   夜開車經過路口,即使沒有警察、沒有照相裝置,他也不會闖紅燈,因為闖紅燈會使他心裡
   不安。因此,對於養成守法習慣或具有守法品德的人,根本不需要警察的外在監督,他自己
   的心裡就住著警察。


四、請說明品德為什麼是幸福的穩定因素,請舉一反例說明之。
 ()品德是幸福的穩定因素:
   1.不道德會導致不幸福:
    因不道德而獲利的人可能並不違法,所以不會有法律制裁的問題,然而只要是不道德,一
    定是損人利己的行為,這樣的人即使在物質上富有,心靈上卻絕對不可能平安。任何佔別
    人便宜的人,都會擔心別人的報復,所以他每天都處在緊張、猜疑、焦慮的狀態中,這種
    人不可能會幸福。
   2.道德是幸福最穩定的必要條件:
    雖然道德不是幸福的充分條件,但道德卻是幸福最穩定的必要條件。為什麼品德比其他因
    素穩定?因為構成幸福的其他元素受制於機運的可能性比較高,不論財富、健康、親情、
    自由、安全等,即使現在擁有,下一刻也可能會失去。
 ()以趙建銘為例說明之:
   1.趙建銘是台大醫學系畢業,台大醫學系可說是台灣最難考上的科系,表示能進台大醫學系
的人一定是絕頂聰明。趙建銘不只當了醫生,還娶了同為醫生的陳幸妤,以台灣社會醫生
的收入而言,如果安分守己,一輩子都可以享有比一般人更好的物質生活。
   2.趙建銘卻因貪念捲入了台灣土地開發公司的內線交易案,在二審的宣判中,趙建銘不僅被
判了七年的有期徒刑、罰金三仟萬元,也讓他原本的大好前程,葬送在他的貪念之中。不
管最後的司法判決會如何,趙建銘每天一定都不好過,因為當他碰到陌生人時,一定會擔
心別人的指指點點,更糟糕的是,全台灣的人都知道他兒子叫趙翊安,相傳趙翊安要進入
國小就讀時,卻遭到學區的家長共同排斥趙翊安的入學,使得趙建銘必須舉家搬遷高雄。

趙建銘的行為不僅害慘了自己,也連累了他的下一代。